近期國內外量子科技進展
(2019年9月第2期)
1、國際電信聯盟首設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中美俄專家將共同任主席
通過制定標準來推動量子科技產業化的進程,逐漸成為國際共識。當地時間9月27日,ITU(國際電信聯盟)在瑞士日內瓦決定設立“面向網絡的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FG—QIT4N),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第一個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
這個焦點組也會是全球第一個涵蓋了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量子信息網絡等量子信息技術多個領域的國際標準研究小組,計劃由來自中國方面的專家擔任主席,來自美國、俄羅斯的專家擔任聯合主席。成立焦點組的目的是推動量子密鑰分發(QKD)、量子計算等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ICT)領域的融合發展及未來量子信息網絡的演進等。由中國9家國際電信聯盟成員單位(國科量子、科大國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華為、中興通訊、中國信科集團、北京郵電大學)和1家韓國成員單位(韓國電信集團)聯署了的《成立量子信息技術領域FG》的提案文稿。
原文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562927
2、新興量子技術國際會議在合肥召開,頒布首屆“墨子量子獎”
9月15日至20日,由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舉辦、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新興量子技術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Quantum Technology,ICEQT2019)在合肥成功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包括多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爾夫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內約500余位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見證了首屆“墨子量子獎”頒獎典禮。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墨子量子獎”國際專家評選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專門為頒獎典禮錄制了視頻,對獲獎者致以熱烈的祝賀。
共有12位國際頂尖科學家成為2018年度和2019年度“墨子量子獎”獲獎者。其中,2018年度“墨子量子獎”授予在量子計算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6位科學家,其中理論類的獲獎人為Ignacio Cirac、David Deutsch、Peter Shor和Peter Zoller,表彰他們在提出了量子計算體系框架、量子算法和物理實現方面的開創性理論工作;實驗類的獲獎人為Rainer Blatt和David J.Wineland,表彰他們在基于囚禁離子實驗探索量子計算方面的先驅性貢獻。
2019年度“墨子量子獎”授予在量子通信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6位科學家,其中理論類獲獎人為Charles Bennett、Gilles Brassard、ArturEkert和Stephen Wiesner,表彰他們在建立量子通信的理論框架方面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實驗類的獲獎人為Jian-Wei Pan(潘建偉)和Anton Zeilinger,表彰他們開創性的實驗工作使具有現實安全的廣域量子通信成為可能。
為鼓勵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領域的發現與突破,進一步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影響力,2018年安徽三家企業共同捐資成立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設立了“墨子量子獎”,在國際范圍內獎勵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墨子量子獎”的每位獲獎者將獲得人民幣100萬元(約15萬美元)的獎金和一塊黃金獎章。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918/c15884a391746/page.htm
一、產業政策
1、濟南發力“量子信息大科學中心”建設
日前,《濟南市加快建設量子信息大科學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印發,打造量子技術及產業發展戰略高地。依托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集聚由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專家領銜的研究梯隊,重點打造8-10個國際頂尖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研究室,建設20個由國內外一流量子信息專家領銜的研發小組,形成100人以上規模的高水平量子科研隊伍,引進和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量子企業,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量子信息大科學中心。(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原文鏈接:http://www.sd.xinhuanet.com/sd/jn/2019-09/06/c_1124967912.htm
2、“量子保密通信”被列入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重大工程
9月20日,河南省發改委網站發布《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重大工程》,其中表示:“強化網絡安全技術和產業支撐,積極開展量子保密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究……,正式列入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重大工程”。(來源:河南省發改委網站)
原文鏈接:http://www.hndrc.gov.cn/2019/09-20/955047.html
二、國際視界
1、IBM將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計算機
新華社華盛頓9月18日電,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18日宣布,將在下月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計算機,向外部用戶開放使用。IBM說,這是該公司迄今開發的最強大的量子計算系統。新的量子計算系統安裝在IBM位于紐約州新的量子計算中心。目前該中心擁有5個20量子比特的系統、1個14量子比特的系統和4個5量子比特的系統。下月該中心將擴充到14個量子計算系統,其中包括這個新的53量子比特計算機。(來源:新華社)
原文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19/c_1125014700.htm
2、德國和美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加強合作
新華社柏林9月10日電據 德國多家媒體10日報道,在量子計算領域,德國與美國的合作正不斷深化。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和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10日宣布建立伙伴關系,聯合研發量子計算機。IBM今年初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發布了一款據稱可商用的量子計算機“QSystem One”。按照最新合作計劃,IBM將把該系統安裝在德國,目的是在德國建立一個量子計算技術研發中心,選址工作最遲2020年完成。(來源:新華社)
原文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19/c_1125014700.htm
3、日本量子技術預算將翻倍 加速研發超速計算機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為了加快“量子技術”研發,為超高速運算量子計算機提供基礎技術支撐,日本政府下半年度計劃把相關預算提升至2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規模,比目前的140億日元增長近1倍。將建立從基礎研究到知識產權管理的一體化研究機構,并將推進人才培養。(來源:科技部網站)
原文鏈接: 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908/t20190827_148470.htm
三、科技前沿
1、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2019年9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重要研究成果。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919/c15884a391904/page.htm
2、中國科大在遠距離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劉洋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在發展快速高穩定性激光頻率鎖定技術與高計數率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的基礎上,在300公里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相關研究成果于9月5日(北京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Phys. Rev.Lett. 123, 100505 (2019))。這項成果不僅完整實現了300公里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也論證了700公里以上光纖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有望成為新一代遠距離城際量子密鑰分發的基礎。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906/c15884a390769/page.htm
同期,加拿大Toronto大學和西班牙Vigo大學的學者也發表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驗證性實驗工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雜志(Phys. Rev. Lett. 123, 100506 (2019)
3、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和浙江大學王大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nathan Dowling、上海紐約大學Tim Byrnes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干涉、量子糾纏以及非定域性。該研究工作把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干涉實驗擴展到相距1.5億公里的兩個獨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學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統計原理的普適性,并給出了熱光場量子化的直接實驗證據。這一研究成果近日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902/c15884a390493/page.htm
4、中國科大在量子網絡中的非定域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范靖云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在關閉定域性、測量獨立性以及糾纏源獨立性等漏洞的基礎上,實驗實現了對量子網絡中的二元隱變量理論的實驗檢驗,為量子網絡中量子非定域性的實驗研究以及應用開辟了新的道路。相關成果于北京時間8月2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827/c15884a390240/page.htm
5、中國科大在量子密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的王雙、陳巍、銀振強、韓正甫等人提出并驗證了一種可以有效抵御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探測器控制攻擊的方法,為提高實用化BB84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成果于2019年9月11日發表在權威期刊《Optica》上。
原文鏈接:http://news.ustc.edu.cn/2019/0923/c15884a392096/page.htm
6、北京郵電大學等提出簡化的參考系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方案
北京郵電大學、中山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的學者理論證明了只需三個態(2個Z基矢、1個X基矢)即可實施參考系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原方案需六個態)。該方案簡化了實驗裝置,并在提高參考系無關強壯性的基礎上顯示了接近無參考系偏差BB84方案的成碼性能。研究成果發表于《Physical Review Applied》。
7、MIT實現微波光子探測新方案
近日,MIT研究人員基于超導coplanar波導設計的小型振蕩器實現了與微波光子(4.9GHz)的強耦合,耦合系數達到74.5MHz。強耦合效果大幅減少了耦合所需的(鐵磁原子)自旋數量,有助于實現小型化、可拓展的微波光子探測器件。研究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23,107702(2019))。
8、Yale、中科大研制新型的芯片化寬帶單光子光譜儀
近日,Yale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基于集成的納米光柵和單像素超導納米線,利用空間路徑延時實現了單光子光譜連續分辨的新型光譜儀。該方案無需堆疊多個波長通道,具有很高的集成化和可拓展性。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Nat. Comm. 10,410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