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有著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辦,典禮頒發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項2017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于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同時,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許晨陽分別榮獲“生命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潘建偉院士榮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于2016年,是由華裔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
除了引人注目的頒獎典禮,為期兩天的未來論壇年會精彩不斷。來自全球40余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出席并就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話題作主題演講。
潘建偉院士作“探索的動機”主題演講
會上,潘建偉院士作了題為“探索的動機”主題演講,他認為,量子力學已能夠初步回答宇宙和人類的起源問題,同時我們目前處于的第三次產業變革,在很大程度上來講都和量子力學緊密相連。演講中,潘建偉院士介紹了近年來我國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構建起一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通過3-5年的努力,可以實現100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
未來年會還設有14場專題研討會,科學家們不僅對基礎科學的前沿成果進行討論,還對包括高效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將對未來科研、產業、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超強科技展開頭腦風暴。
五位科學家圍繞“量子計算”開展研討
量子計算,為現有的加密、區塊鏈等眾多技術帶去沖擊,也為未來發展帶來“無邊”可能,必將引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在“量子計算,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引擎”專題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陳宇翱,中國科大教授陸朝陽,阿里云首席量子科學家、之江實驗室副主任施堯耘,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浩華五位科學家就量子計算的未來、中國量子計算的發展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青少年對話潘建偉院士
未來論壇年會不僅僅是科學界的狂歡,也是拉近科學與少年距離的科普課堂。在論壇“對話未來科學家”活動環節,潘建偉院士和來自北京、天津的中小學生對話,解答了他們關于量子物理的疑問,在指導小朋友如何成為一名物理學家時,潘建偉院士十分強調興趣和心態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個人在物理研究上的經歷。